脊髓损伤经过治疗后,恢复期患者的骨折部位已稳定,神经损害或压迫症状已解除了,待患者的呼吸平稳后即可进入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康复目标 损伤病人的康复通常是以生活自理、在轮椅上独立和步行为目标的。
生活自理脊髓损伤的患者绝大多数不可能达到健全人的生活自理程度,因此对脊髓损伤的患者而言,所谓生活自理是指不需要依赖他人和特殊的辅助器具来完成床上活动、穿脱衣服、个人卫生、大小便、阅读、书写、使用电话、使用钱币、操纵电器开关、使用普通的轮椅及穿脱下肢矫形器等。
脊髓损伤患者的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方法如下:
肌力训练: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训练的重点有所不同。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力训练的重点是上肢肌肉,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残留肌肉要一并训练。肌力3级的肌肉可以采用主动运动;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肌力1级和0级时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肌力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脊髓损伤患者为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床、坐位时均要重视锻炼肩带肌力,包括上肢支撑力训练、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训练和握力训练。
垫上训练:在治疗垫上可进行翻身训练和牵伸训练。主要牵伸下肢的腘绳肌、内收肌和跟腱。此外,还可进行垫上移动训练和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
坐位训练:此种训练在垫上或床上进行均可。坐位可分为长坐位(膝关节伸直)和端坐位(膝关节屈曲90°)。进行坐位训练前患者的躯干需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或肌力,双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特别是双侧髋关节活动范围需接近正常。坐位训练可分别在长坐位和端坐位两种姿势下进行。坐位训练还包括坐位静态平衡训练,及躯干向前、后、左、右侧以及旋转活动时的动态平衡训练。
转移训练:转移是脊髓损伤患者必需具备的技能,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转移训练包括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移、轮椅与汽车之间的转移以及轮椅与地之间的转移等。在转移训练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器具,例如滑板。
步行训练:步行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治疗性步行:一般适合于胸6-胸12平面损伤患者。②家庭功能性行走:可在室内行走,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m,一般见于腰1-腰3平面损伤患者。③社区功能性行走:腰4以下平面损伤患者穿戴踝足矫形器,能上下楼,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m。步行训练分为平行杠内步行训练和拐杖步行训练。先在平行杠内练习站立及行走,逐步过渡到平衡训练和持双拐行走训练。行走训练时要求上体正直、步伐稳定、步速均匀。耐力增强之后可以练习跨越障碍、上下台阶、摔倒及摔倒后起立等训练。
轮椅训练:在患者伤后2-3个月脊柱稳定性良好,坐位训练已完成,即患者可独立坐15分钟以上时,开始进行轮椅训练。上肢力量及耐力是良好轮椅操纵的前提。轮椅训练包括向前驱动、向后驱动,左右转训练,前轮跷起行走及旋转训练,上斜坡训练和跨越障碍训练,上楼梯训练以及下楼梯训练,越过马路镶边石的训练,过狭窄门廊的训练及安全跌倒和重新坐直的训练。注意每坐30分钟,必须用上肢撑起躯干,或侧倾躯干,使臀部离开椅面减轻压力,以免坐骨结节发生压疮。
矫形器的使用:为患者配备适当的下肢矫形器,是很多截瘫患者站立步行所必需的。常见的矫形器有膝踝足矫形器、髋膝踝矫形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日常衣、食、住、行的基本既能的训练,特别是对于四肢瘫患者,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尤其重要。
心理治疗:脊髓损伤给患者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心理治疗也是康复锻炼必不可少的。大多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会勇敢的面对现实。康复的目的是帮助患者重新尽可能正常的回到生活中去。
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折部位稳定、神经损害或压迫症状稳定、呼吸平稳后即可进入恢复期治疗。 1.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重点是肌力3级的肌肉,可以采用渐进抗阻练习;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1级时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肌力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以恢复实用肌肉功能。脊髓损伤者为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位、坐位时均要重视锻炼肩带肌力,包括上肢支撑力训练、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训练和握力训练。对于采用低靠背轮椅者,还需要进行腰背肌的训练。步行训练的基础是腹肌、髂腰肌、腰背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等训练。 (2)肌肉与关节牵张 包括腘绳肌牵张、内收肌牵张和跟腱牵张。腘绳肌牵张是为了使患者直腿抬高大于90°,以实现独立坐位。内收肌牵张是为了避免患者因内收肌痉挛而造成会阴部清洁困难。跟腱牵张是为了保证跟腱不发生挛缩,以进行步行训练。牵张训练是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始终进行的项目。牵张训练还可以帮助降低肌肉张力,从而对痉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坐位训练 正确的独立坐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练的前提。床上坐位可分为长坐(膝关节伸直)和短坐(膝关节屈曲)。实现长坐才能进行床上转移训练和穿裤、袜和鞋的训练,其前提是腘绳肌必须牵张度良好,髋关节活动超过90度。坐位训练还应包括平衡训练,及躯干向前、后、左、右侧平衡以及旋转活动时的平衡。这种平衡训练与中风和脑外伤时平衡训练相似。 (4)转移训练 包括独立转移和帮助转移。帮助转移指患者在他人的帮助下转移体位。可有两人帮助和一人帮助。独立转移指患者独立完成转移动作,包括从卧位到坐位转移、床上或垫上横向和纵向转移、床至轮椅和轮椅至床的转移、轮椅到凳或凳到轮椅的转移以及轮椅到地和地到轮椅的转移等。在转移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具,例如滑板。 (5)步态训练 先要进行步态分析,以确定骼腰肌、臀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肌肉的功能状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的基本条件是上肢有足够的支撑力和控制力。如果要有具有实用步行能力,则神经平面一般在腰或以下水平。对于不完全性损伤者,则要根据残留肌力的情况确定步态的预后。步行训练的基础是坐位和站位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和髋、膝、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 步行训练的目标是:①社区功能性行走:终日穿戴矫形器并能耐受,能上下楼,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 m。②家庭功能性行走:能完成上述活动,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 m。③治疗性步行:上述要求均不能达到,但可借助矫形器进行短暂步行。 (6)轮椅训练 患者驱动轮椅向前行驶时,首先提肩,屈肘,手握在躯干垂直线靠后方位置的手轮圈上,然后伸肘,用大鱼际和拇指指腹抓住手轮圈向前下方推动,手在手轮圈上用力的距离劲量长一些,由拇指腹最后离开手轮圈,手离开手轮圈后,两臂两手立刻放松。颈椎损伤患者大多四肢瘫,手指无抓握能力,只能用手掌或虎口部位接触手轮圈来驱动轮椅,颈6以下患者,肱3头肌有力,可以做伸肘动作,带防滑手套,两手手跟靠压在手轮圈的外侧同时两臂要向内侧夹紧,胸大肌,背阔肌用力,然后伸肘向前下方用力。 腰段以下患者,驱动轮椅时可躯干前屈,配合两臂一起向前下方用力,两手离开手轮圈后,屈肘提肩的同时,躯干随之向上抬。 (7)生物反馈的应用 运用生物反馈技术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自主运动功能。 (8)功能性电刺激 运用功能性电刺激可克服肢体不动的危害,使肢体产生功能性活动。脊髓损伤后易于产生深静脉血栓,电刺激小腿肌肉可减少发生的危险。功能性电刺激可产生下肢功能性活动,如站立和步行。 (9)理疗因子的应用 应用超短波、紫外线等理疗可减轻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10)康复工程: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来练着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11)作业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
脊髓损伤后,患者的部分肌肉丧失了活动能力,它必须使用其尚有功能的肌肉完成活动,从而自立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要求正常的肌肉能够代偿无活动的肌肉的功能。这样,这些肌肉必须有更大的肌力及柔韧性,关节有更大的活动度,患者还必须掌握相关的技术,这就是恢复期康复的内容。因此,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脊柱固定良好,并能离床坐在轮椅上2 h或以上,即可以开始系统康复。
康复目标
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通常是以生活自理、在轮椅上独立和步行为目标的。
生活自理脊髓损伤的患者绝大多数不可能达到健全人的生活自理程度,因此对脊髓损伤的患者而言,所谓生活自理是指不需要依赖他人和特殊的辅助器具来完成床上活动、穿脱衣服、个人卫生、大小便、阅读、书写、使用电话、使用钱币、操纵电器开关、使用普通的轮椅及穿脱下肢矫形器等。
在轮椅上 能顺利地操纵普通轮椅,完成从轮椅到各生活空间的转移。
步行又可分为功能性步行和治疗性步行,其特点如下:①功能性步行:a.安全:不用他人帮助与不需要害怕跌倒;b.姿势基本正确:c.不需用笨重的助行器:d.行走时注意力不需要全部集中到步行上而影响其他活动。e.较不费力,有一定速度和耐力,一般可以连续走5min,并走550m以上。功能性步行根据步行能力又可分为社区步行和家庭步行 ...... 瘫痪,躯干控制无力,呼吸储备仍较低。上肢的很多肌肉都有神经支配,能使他们很容易学会和进行很多动作,因此此类患者一般情况下在轮椅上可以完全独立,平地上可以独立操作轮椅,在床上可以自己翻身、坐起和移动,可以自己进食、穿脱衣服和做个人卫生,能独立进行各种转移。为使病人生活自理,应尽早开始以下训练:①减压动作训练:坐位或轮椅上每隔0.5~1 h撑起身体1次,每次15 s,以防止压疮发生。②独立自如地使用轮椅并进行各种转移。③独立进行大小便训练。
C8~T2患者这种病人上肢功能完好,下肢瘫痪,躯干无控制力,呼吸储备也不足。因此,这些病人可以独立完成床上活动、生活自理、轮椅转移,可以驱动标准轮椅上下马路镶边石,即用后轮以保持平衡,能独立处理大小便,能进行轻的家务劳动等。总之,此类病人生活能自理,在轮椅上能独立,可从事坐位但不能行走。为帮助病人达到这一目标,应进行以下训练:①训练和增强上肢肌力和手的功能:可以通过使用哑铃、拉力器等各种器械进行训练,训练时除了注意肌肉强度的训练外,还应注意肌肉耐力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的生活能力,也为其他康复提供了条件。②训练轮椅操作技术:在平地驱动轮椅对于此类病人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训练他们还可以驱动轮椅上下马路镶边石,从而进一步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应训练患者在后轮椅上保持平衡,然后才能训练上下马路镶边石。③用后轮保持平衡:先在治疗师的扶助下按照下列步骤练习:治疗师把患者放在平衡位,向前驱动使轮椅进一步后倾,向后驱动使轮椅直立运动。反复练习,成功之后再在治疗师不接触的保护下进行练习,指导患者掌握这一技巧。④独立越过马路镶边石:驱动轮椅上台阶有静止和用冲力两种方法。静止位上台阶应在掌握了后轮保持平衡后才能进行,病人面对镶边石,并离其数厘米远,使轮椅保持后轮平衡,从而将前轮置于镶边石上,稍后退使前轮推倒镶边石边缘,双手置于驱动轮的恰当位置,向前驱动完成越上镶边石的动作。用冲力上台阶的方法与静止位基本相同,但难度较大。下台阶的方法与上台阶相反,应背对台阶,后轮后退至台阶的边缘,然后缓慢控制后轮下降,再转动轮椅把前轮从后台阶上放下。
除以上所述外,其他训练,如坐位撑起练习,转移训练(不使用滑板),斜床站立等仍需继续进行。由于患者可以从事坐位工作,应及早开始适宜的就业前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装配步行矫形器前后的训练要点
2008-10-05 18:23
脊髓损伤患者装配步行矫形器前后的训练要点 1.站立训练在站立床的辅助下进行2次/天,1一2小时/次,以增加心肺适应能力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此项训练尤其重要.可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2.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尤其要重视被动伸髋训练。 3.上肢肌力训练利用哑铃和沙袋进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背阔肌等肌肉的抗阻训练,4次/天,15—25分钟/次,以增强上肢肌肉力量。 4.平衡、转移训练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坐、长腿坐位平衡训练及坐位平衡、转移训练。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运动处方.一般依据训练时患者的心率及次日患者的疲劳恢复情况进行运动处方的调整。 5.佩带截瘫步行器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穿戴截瘫步行器的最初1—7天应进行截瘫步行器的调整,及时纠正患者不正确的姿势,使之在无拐杖支撑下能平稳站立,在进行站立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后,患者能逐步在拐杖的辅助下安全行走,当患者对步行器适应以后.可逐步进行对步行器的穿脱训练.穿脱步行器对患者的坐位平衡、腰腹肌力量及动作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多数患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自行穿脱。
脊髓损伤患者使用的轮椅的选择
2008-10-05 18:22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失去运动功能,所以必须依靠轮椅进行移动,将轮椅比喻为患者的腿是恰如其分的。轮椅技能的高低关系到脊髓损伤患者能否真正回归社会,所以脊髓损伤患者的轮椅技能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脊髓损伤,特别是完全性L3以上水平的脊髓损伤者,不具备实用步行的所有患者。回归社会后,都需借助轮椅进行社会活动。在选择轮椅时要考虑到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至少有一侧上肢功能正常,能比较熟练地操纵轮椅。轮椅的结构:大轮,手轮圈,前脚轮,靠背,手握把,椅座,侧板,脚踏板 如何选择合适的轮椅?座宽:坐下后臀部两边各有2.5cm的空隙。座深:小腿腓肠肌至座椅前缘的水平距离2.5~5.0cm。座高:坐下时大腿与座位前缘之间有2.5cm的空隙。座位的前缘比后缘可以高4cm,角度大约在3°以下。座垫:座上应放座垫,并在座垫下放硬质衬板。背高:靠背高度的测量是从座位到肩胛骨的中央部(腋窝下5~10cm)。在躯干稳定性良好的情况下,可将靠背高度降低到腰部,以扩大身体活动范围。扶手高度:肩部放松,肘屈曲90°,扶手比肘高2.5cm。脚踏板高度:脚踏板至地面的高度5cm。轮椅其他辅助件:为了满足特殊的患者需要而设计,如增加手柄摩擦面,车闸延伸,防震装置,防滑装置,扶手安装臂托,轮椅桌方便患者吃饭、写字等。 此外,选择轮椅时还要考虑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和损伤平面,对于颈椎,胸椎,腰椎损伤造成的不同脊髓损伤,有不同的轮椅选择标准,一般可以分为3类 1.四肢瘫的患者者选用电动轮椅 2.上部胸髓或者颈髓的一部分患者可以使用高靠背的轮椅 3.腰髓或是轻型的脊髓损伤可以选用低靠背轮椅 优质轮椅的条件: • 折叠顺利 • 四轮同时着地 • 两手握住轮椅手握把均匀向前推动轮椅,成直线行走 • 将轮椅横放,用手转动大轮,转动灵活,无摆动现象 • 前脚轮转动灵活,制动器牢固,其装置与轮胎并未挨得太近 • 脚踏的开合,调节灵活 • 各部件的安装,开合,调节可靠
脊髓损伤常用步行矫形器的特点及作用原理
2008-10-05 18:22
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是人体最严重的残疾之一。近年来,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随着现代生物力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使截瘫患者在应用矫形器方面特别是步行矫形器(walking orthosis)的应用有了明显进步。目前截瘫患者步行矫形器主要有新型互动截瘫行走器(walkabout)、往复式截瘫步行器(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RGO)、改进往复式截瘫步行器(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ARGO)、IRGO(1socentrie reciprocatinggait orthosis)。 四种步行矫形器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原理 1 RGO 是最早用于无行走能力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截瘫步行矫形器。 1.1 结构特点:由一对髋关节、两个与髋关节相连接的钢索作为核心部分,另外还有与之相接的上躯干部分和下大腿矫形器部分,髋关节的上下支条分别将躯干部分和大腿矫形器连接成一体,形成稳定体。躯干部分由侧向支条和前后固定躯干腰带以及骨盆臀围组成,下部大腿矫形器是不带双腿内侧支条.但包裹膝关节内踝由聚丙烯塑料制作的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 1.2 作用原理:通过导锁紧紧连接步行矫形器的髋关节,如一髋关节做过伸运动时,通过导锁移动使另一髋关节产生髋届曲运动,从而达到带动腿向前移动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躯干肌作用使人体重心向侧向转移以及向前转移,或通过主动躯干骨盆后伸运动带动矫形器下肢部分.实现主动向前步行,即可实现截瘫患者的功能性步行。 2 ARG0 2.l 结构特点:与RG0相仿,主要是将以前两个与髋关节连接的钢索改为一条钢索.另外膝关节结构也做了改进。增加了膝髋关节助伸气压装置。 2.2 作用原理:与RGO相同但由于增加了膝髋关节助伸装置,不仅步行时有助动的功能。而且在坐位与站立位转换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辅助助力功能, 患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稳定性得到提高,能量消耗降低。近年来,ARG0经过临床的初步使用效果良好,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T4以下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步行矫形器进行实用性步行成为可能。ARG0的结构设计特点使其不仅在步行中有助动功能。而且在患者站立及坐姿证明互换过程中有助动功.临床对照显示 :患者应用ARGO较应用无助动功能步行矫形器步行时步幅略大,步速加快.双足触地期较短。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应用ARGO站立时稳定性较好,手杖对地面压力低,T4一 水平损伤的患者应用ARGo 行走时氧耗明显降低。 3 WalIabout 3.1 结构特点:walkabout由两部分组成:① 互动式铰链装置,它是walkabout的关键部分,通过运用重力势能提供交替迈步的动力;②膝踝足矫形器(keen ankle fot orthsis AFO。 KAFO):KAFO用于支撑双腿,为支撑站立平衡提供必要保证,必须根据患者实际腿型定做。walkabout最具有特色的是互动式铰链装置,安放在会阴区下方,连接双侧KAFO的内侧支条,只允许下肢在矢状面运动,在行走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双下肢间的磕、碰、缠现象。 3.2 作用原理:walkabout类似于钟摆工作原理, 当患者重心转移时利用装在大腿矫形器双侧的互动铰链(铰链的移中心)装置作用,实现瘫痪肢体的被动前后移动啕。当患者的躯干将重心向左侧倾斜,右下肢在walkabout的带动下离开地面,然后重心前移使悬空的右下肢在重心的作用下依靠互动式铰链装置跟着重心前移并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前摆腿,完成迈出右腿的动作。 4 IRGO 由美国Fillauer公司生产,也是RGO的一种改进型。 4.1 结构特点:其特点在于用连接两侧髋关节的连杆装置代替RGO 的双钢来起到助动功能。这种连杆装置的设计要比RGO耐用。另外,IRGO的髋关节有一特殊结构,可以使矫形器的大腿部分能快速拆离.可便于脊髓损伤患者导尿的穿戴IRGO。为了便于患者穿戴,IRGO的AFO部分通常做成外置式。 4.2 作用原理:籍由交替连动两侧的髋关节,弯曲一侧的髋关节会使得另一侧的髋关节做伸展动作。
脊髓损伤不同损伤平面患者的康复目标
2008-10-05 18:21
脊髓损伤康复的效果在医学上称之为“康复目标”。脊髓损伤患者因损伤的水平,损伤的程度的不同,其具体的康复目标是不同的。确定每一个脊髓损伤患者具体的康复目标主要依据其脊髓损伤的分类诊断,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体质,有无其它合并症等情况。但是从康复医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脊髓损伤患者的基本康复目标又是一致的。康复医学的目的是利用以医学为主的多种手段,没法使患者受限或丧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他们能重返社会,过一种接近正常或比较正常的生活。 康复目标 C4 C5 C6 C7 C8~T2 T3~12 L1~2 L3~5 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全靠他人帮助 √ 基本不能自理生活,需大量帮助 √ 能部分自理生活,需中等量帮助 √ 基本能自理生活,需小量帮助 √ 能自理生活,轮椅上能独立,但不能走路,只能做治疗性站立 √ 能自理生活,轮椅上能独立,只能作治疗性步行 √ 能自理生活,轮椅上能独立,能作家庭功能性步行 √ 能自理生活,轮椅上能独立,能作社区功能性步行 √ 至于训练多长时间才可达到上述目标,如果在康复专科医院,颈部损伤约需要8~12个月,胸腰段约需4~6个月。当然达到上述目标,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在社区或家中完成,时间也相对长一些。一般情况下,年轻体力好的训练时间相对短,年老体弱病人训练时间相对延长。除体能训练外,尚需花一定费用来配备支具和轮椅,否则很难达到上述目标。
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康复重点
2008-10-05 18:21
颈4完全性损伤 这类患者除了头部做自由活动外,四肢和躯干均不能活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依靠他人服侍。由于这类患者头、口仍有一定的功能,应训练他们用嘴咬住一根小棍(口棍)来操作一些仪器。 由于呼吸肌大部分损,故呼吸功能差,应加强呼吸功能的训练,可通过做深呼吸、大声唱歌和说话来达到这一目的。每天应通过各种方法使患者有一定的站立时间,以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预防泌尿系感染及有利于排便。每天都应由他人活动四肢关节,以预防四肢关节僵硬,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15次,范围应足够。 颈5完全性损伤 ①增加肱二头肌(屈肘肌)的肌力。②学习使用矮靠背轮椅,并在平地上自己驱动。③有条件时可使用电动轮椅。④学会使用固定于轮椅靠背扶手上的套索前倾减压。⑤可把勺子固定于患者手上,练习自己进食。⑥呼吸功能训练。⑦站立训练。⑧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颈6完全性损伤 这类患者缺乏伸肘、屈腕能力,手功能丧失,其余上肢功能基本正常;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肋间肌瘫痪,呼吸功能减弱。这类患者能驱动轮椅(平地),可在手轮圈上缠橡皮条和戴防滑手套,以增大摩擦力;坐位时能给臀部减压;利用床栏能翻身;利用肘屈肌勾住系于床脚的绳梯可以从床上坐起;利用一个万能C形夹(需要时套在手上,上可插勺、笔、梳子等)可完全进食、梳洗、写字、打字等。此类患者能部分自理生活,需中等量帮助。 对患者的训练:①驱动轮椅的训练。②单侧交替地给臀部减压(用肘勾住轮椅扶手,身体向同侧倾斜,使对侧减压),每半小时进行1次,每次15秒。③利用床脚的绳梯从床上坐起。 颈7完全性损伤 这类患者上肢功能基本正常,但由于手的内在肌神经支配不完整,抓握、释放和灵巧度有一定障碍,不能捏;下肢完全瘫痪;呼吸功能较差。这类患者在一般情况下在轮椅上基本能完全独立;平地上能独立操作轮椅;在床上能穿、脱衣服和做个人卫生(自我导尿);能独立进行各种转移。 对患者的训练:①上肢残存肌力增强训练。②坐在轮椅上可把双手撑在扶手上进行减压,半小时1次,每次15秒。③用滑板进行转移。 颈8~胸2完全性损伤 这类患者上肢功能(包括腕和手的功能)完全正常,但不能控制躯干,双下肢完全瘫痪。此类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活动、转移,能驱动标准轮椅,上肢肌力好者可用轮椅上下马路镶边石,可用后轮保持平衡,独立处理大小便,检查易损部位皮肤,能独立使用通讯工具、写字、更衣,比进行轻的家务劳动,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可从事坐位工作,可借助长下肢支具在步行双杠内站立。 对患肢的训练:①加强上肢肌肉强度和耐力的训练,可通过使用哑铃、拉力器等各种器材来达到这一目的。②坐位注意练习撑起减压练习。③尽力进行各种轮椅技巧练习,以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④转移训练仍然必要。⑤由于上肢功能完好,应进行适宜的职业训练。 胸3~胸12完全性损伤 这类患者上肢完全正常,肋间肌亦正常,因而呼吸功能基本正常,耐力增加,躯干部分瘫痪,双下肢完全瘫痪。此类患者生活完全自理,能独立使用标准轮椅和完成转移动作,能进行一般的家务劳动,可从事坐位的工作。利用长下肢支具、拐、助行器或步行双杠可作治疗性步行训练,此种步行虽无实用价值,但给患者能站立行走的感觉,使患者产生强大的心理支持。下肢负重可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下肢活动可改善血液、淋巴循环,促进二便排泄,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因此应大力开展这项训练。 此类患者除颈8~胸2患者所有的训练之外,应主要进行站立和治疗性步行,其中包括使用长下肢支具、助行器、双腋拐,先在步行双杠能站立平衡和行走,然后在杠外练习行走。 腰1~腰2完全性损伤 这类患者上肢完全正常,躯干稳定,呼吸功能完全正常,身体耐力好,下肢大部分肌肉瘫痪。他们能进行胸3~胸12损伤性患者的一切活动,能用短下肢支具(只固定踝关节)和肘拐或手杖在家中进行功能性步行,即能在家中用短下肢支具行走(距离短、速度慢),能上下楼梯,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在户外长时间活动或为了节省体力和方便仍应使用轮椅。 对患者的训练:①训练患者用四点步态行走,这是一种很稳定的步态。②练习从轮椅上独自站起。③上下楼梯。④身体条件优越者应练习安全地跌倒和重新爬起,这对借助支具和拐行走的患者非常重要,以免跌倒时易于损伤和倒地后不能自立爬起。⑤其他训练同胸3~胸12损伤的患者。 腰3及腰3以下完全性损伤 这类患者上肢、躯干完全正常,双下肢有部分肌肉瘫痪,用手杖和穿高帮鞋即可达到实用步行的能力,腰5以下损伤不用任何辅助用品亦可达到实用步行的目的。 对患者的训练:①因这类患者残疾程度相对较轻,康复训练主要以双下肢残存肌力为主,可利用沙袋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肌力。②用双拐练习四点步态。③用手杖练习行走。④早期的训练方法同腰1和腰2损伤的患者。
脊髓损伤患者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2008-10-05 18:22
对于在家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的患者,首先,一定要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自信,其次,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劳逸结合地进行最大限度的功能锻炼,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在结合我们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科学的功能锻炼,对截瘫患者的最终恢复大有裨益。 一、翻身训练此训练的目的是防止患者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而导致压疮。患者仰卧,双上肢上举,用力向左右甩数次,利用惯性向一侧翻身。 二、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 1.坐起训练 患者仰卧,一手拉住绑在床尾的带子,另一手撑床,抬起上半身。 支撑身体坐起。 2.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坐卧,双腿伸直,双手慢慢向上抬起,保持身体平衡。逐渐增加双手抬起的次数,延长抬起的时间。 三、支撑和减压与床上移动训练 1.支撑训练 患者坐稳,双腿伸直。使用双臂用力将身体撑起,使臀部离开床面。 2.减压训练 闸住轮椅,患者双手支撑轮椅扶手。使用双臂用力将身体撑起,使臀部离开床面。鼓励每隔半小时做一次,以防压疮。 3.前方移动训练 患者将双手放在身后支撑床面。臀部离开床面向前移动。 4.侧方移动训练 患者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支撑床面。臀部离开床面向左或向右移动。 四、转移和轮椅训练 1.辅助转移训练 训练人员面对患者,双膝抵住患者膝部,双手扶患者臀部,将患者托起。 患者一手扶住训练人员肩部,另一手自然下垂。辅助患者缓慢转移到床上。 2.向前方转移训练 轮椅正对床边,闸住轮椅。辅助患者缓慢转移到床上,患者双手扶住轮椅扶手,支撑身体,从轮椅前方移到床上。 3.向侧方转移训练 轮椅与床约成45度角,闸住轮椅,患者将双腿放在床上。患者一手撑床,另一手撑轮椅扶手,使臀部离。 五、站立训练 抵膝抱臀站立法 1.让患者双手扶床边,双脚着地,坐于床边; 2.配合者坐于患者对面,以自己的膝盖部位抵住患者的膝盖部位,双手抱 紧患者臀部,并让患者双手抱住自己的肩膀。 3.配合者双手用力抱紧患者臀部并往自己的方向牵拉,同时患者双手用力即可站立。 以上动作完成后,每次可让患者站立15-30分钟,依次递增,如有头晕、恶心等不适,可坐下休息片刻重新进行,以便患者逐步适应,如站立后患者双脚肿胀青紫,可在晚上睡觉时将患者双脚垫高,肿胀即可消退。 4.自助站立架站立法将轮椅滑动站立架前闸住用手帮助把双脚放在站立架上,膝盖顶住架子的中部,双手抬起抓住架子的上边扶手用力拉起即可站立起来(上肢功能差的患者借家属可帮助)站立起来后家属用带子或者固定物在臀腰部加以固定,每次站立时间以病人的承受能力依次增减。 六、行走训练 1.扶物行走法:站立一段时间后,可让患者锻炼扶物行走。用膝关节固定器固定(夹板)患者膝盖部位,然后扶双杠配合者进行迈步、抬腿等功能重建性锻炼。 2.助行器的行走训练 ;上手扶助助行器先站立平稳后,借用腰部和髋关节力量交替将双下肢依次甩出,或者扶住助行器来练习蹲下起来增强下肢的肌力,这样就可慢慢有自主的运动从而用拐杖行走。来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每日3-4小时的锻炼后尽量做到瘫痪平面以下肌肉的被运活动,包括揉、搓等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肉丰满,同时进行瘫痪平面以下的各关节被动运动,保持关节灵活,以防关节僵化而影响进一步的功能锻炼。截瘫病人的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我们治疗过程中的很重要的环节,康复训练阶段是特别辛苦的一个过程,所以希望患者朋友们一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和决心,我们携手伴你走向健康的明天。
脊髓损伤患者装配步行矫形器前后的训练要点
2008-10-05 18:23
脊髓损伤患者装配步行矫形器前后的训练要点 1.站立训练在站立床的辅助下进行2次/天,1一2小时/次,以增加心肺适应能力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此项训练尤其重要.可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2.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尤其要重视被动伸髋训练。 3.上肢肌力训练利用哑铃和沙袋进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背阔肌等肌肉的抗阻训练,4次/天,15—25分钟/次,以增强上肢肌肉力量。 4.平衡、转移训练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坐、长腿坐位平衡训练及坐位平衡、转移训练。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运动处方.一般依据训练时患者的心率及次日患者的疲劳恢复情况进行运动处方的调整。 5.佩带截瘫步行器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穿戴截瘫步行器的最初1—7天应进行截瘫步行器的调整,及时纠正患者不正确的姿势,使之在无拐杖支撑下能平稳站立,在进行站立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后,患者能逐步在拐杖的辅助下安全行走,当患者对步行器适应以后.可逐步进行对步行器的穿脱训练.穿脱步行器对患者的坐位平衡、腰腹肌力量及动作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多数患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自行穿脱。
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治疗
2008-10-05 18:24
脊髓损伤抢救期之后就应该尽早开始康复介入。目的是防止卧床并发症,如预防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畸形等,为以后康复治疗创造条件。 训练内容: 1.使肢体处于良好位置:在此期内,患者卧床时应保持体位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置,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 2.卧床时经常体位变换:应定时帮患者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形成。对脊椎稳定者可使用减压床、皮垫床或一般床上加气垫。 3.早期坐起及起立训练:脊髓损伤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应早期开始坐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分~2小时,视患者情况抬高床头,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头晕、眼花、心慌、无力、恶心等。如无不良反应可以逐渐升高床头,并继续训练,如有不良反应则应将患者床头调低,回复原体位。以后减少升高的角度及速度,使患者逐渐适应后,再缓慢抬高床头使患者坐起,完成训练。起立训练宜在伤后/术后3 周以后开始进行,患者经过坐起训练后,训练效果良好,无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即可考虑进行起立训练。训练时应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具体训练方法为:患者站立斜床(起立床),起立训练从倾斜20度开始角度渐增,训练时同坐起训练一样,应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反应发生,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降低站立斜床的高度。 4.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就应立即开始全身各关节的被动活动,1~2次/d,每一关节在各轴向活动若干次即可,以避免关节挛缩。进行被动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缓慢,有节奏,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但不可超过,以免拉伤肌肉或韧带。被动为主,主动及助动为辅。患者坐或躺于训练床上,物理治疗师对髋关节进行屈曲、外展、外旋及后伸等运动,膝关节进行伸屈运动,踝关节背伸、跖屈、内外翻及足趾伸屈运动。对颈椎不稳定者,肩关节外展不应超过9O度,对胸腰椎不稳定者,髋关节屈曲不易超过90度。髋关节外展要限制在45°以内,以免损伤内收肌群。对膝关节的内侧要加以保护,以免损伤内侧副韧带。在下胸段或腰椎骨折时,进行屈髋屈膝运动时要注意控制在无痛范围之内,不可造成腰椎活动。禁止同时屈曲腕关节和指关节,以免拉伤伸肌肌腱。腰椎平面以上的患者髋关节屈曲及腘绳肌牵张运动需要特别强调,因为只有髋关节直腿屈曲达到或超过90°时才有可能独立坐在床上,这是各种转移训练和床上活动的基础。高位脊髓损伤患者为了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可以使用肩矫形器。同时可以使用踝足矫形器防止足下垂和跟腱挛缩。肩胛骨和肩带肌的被动活动与训练对于恢复上肢功能意义重大,不可忽视。 5、呼吸及排痰训练:急性高位脊髓损伤后由于呼吸功能障碍,排痰能力下降,可造成肺炎等合并症。对颈髓损伤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应训练其腹式呼吸运动,咳嗽咳痰能力以及进行体位排痰训练,预防及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并促进呼吸功能。包括胸式呼吸(胸腰段损伤)和腹式呼吸训练(颈段损伤),体位排痰训练,胸廓被动运动训练:每日2次适度压迫胸骨使肋骨活动,防止肋椎关节或肋横关节粘连,但有肋骨骨折等胸部损伤者禁用。 6、间歇导尿、膀胱训练:在急救阶段,因难以控制入量多应用留置尿管。膀胱和直肠训练 脊髓损伤后早期常有尿潴留,一般采用留置导尿的方式。留置导尿时还要注意夹放导尿管的时机。膀胱储尿在300~400 ml时有利于膀胱自主收缩功能的恢复。留置导尿时每日进水量必须达到2,500~3,000 ml,以避免膀胱尿液细菌的繁殖增长。脊髓损伤后的直肠问题主要是便秘。灌肠、肛门-直肠润滑剂和缓泻剂都可以采用。腹泻少见,多半为合并肠道感染。可以采用抗菌药物及肠道收敛剂治疗。 7.肌力维持:对有残存肌力的患者,嘱其进行肌肉主动舒缩运动,以及下肢主动抬高及各个高度的维持训练。对无残存肌力患者,应教会其意念想象肌肉舒缩运动。 原则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当运动,使在急性期过程中不发生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 8.电疗及针灸治疗:对损伤部位及下肢关键肌进行EDIT直流电刺激;对督脉及膀胱经进行强烈针感刺激。督脉取穴: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长强。膀胱经:膀胱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 9.压疮处理:要点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避免长时间皮肤受压。 10.心理治疗: 几乎所有脊髓损伤患者在伤后均有严重心理障碍,包括极度压抑或忧郁、烦燥、甚至发生精神分裂症。因此康复治疗时必须向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工作,对于患者的问题给予鼓励性的回答,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参加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
2008-10-05 18:23
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折部位稳定、神经损害或压迫症状稳定、呼吸平稳后即可进入恢复期治疗。 1.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重点是肌力3级的肌肉,可以采用渐进抗阻练习;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1级时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肌力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以恢复实用肌肉功能。脊髓损伤者为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位、坐位时均要重视锻炼肩带肌力,包括上肢支撑力训练、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训练和握力训练。对于采用低靠背轮椅者,还需要进行腰背肌的训练。步行训练的基础是腹肌、髂腰肌、腰背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等训练。 (2)肌肉与关节牵张 包括腘绳肌牵张、内收肌牵张和跟腱牵张。腘绳肌牵张是为了使患者直腿抬高大于90°,以实现独立坐位。内收肌牵张是为了避免患者因内收肌痉挛而造成会阴部清洁困难。跟腱牵张是为了保证跟腱不发生挛缩,以进行步行训练。牵张训练是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始终进行的项目。牵张训练还可以帮助降低肌肉张力,从而对痉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坐位训练 正确的独立坐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练的前提。床上坐位可分为长坐(膝关节伸直)和短坐(膝关节屈曲)。实现长坐才能进行床上转移训练和穿裤、袜和鞋的训练,其前提是腘绳肌必须牵张度良好,髋关节活动超过90度。坐位训练还应包括平衡训练,及躯干向前、后、左、右侧平衡以及旋转活动时的平衡。这种平衡训练与中风和脑外伤时平衡训练相似。 (4)转移训练 包括独立转移和帮助转移。帮助转移指患者在他人的帮助下转移体位。可有两人帮助和一人帮助。独立转移指患者独立完成转移动作,包括从卧位到坐位转移、床上或垫上横向和纵向转移、床至轮椅和轮椅至床的转移、轮椅到凳或凳到轮椅的转移以及轮椅到地和地到轮椅的转移等。在转移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具,例如滑板。 (5)步态训练 先要进行步态分析,以确定骼腰肌、臀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肌肉的功能状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的基本条件是上肢有足够的支撑力和控制力。如果要有具有实用步行能力,则神经平面一般在腰或以下水平。对于不完全性损伤者,则要根据残留肌力的情况确定步态的预后。步行训练的基础是坐位和站位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和髋、膝、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 步行训练的目标是:①社区功能性行走:终日穿戴矫形器并能耐受,能上下楼,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 m。②家庭功能性行走:能完成上述活动,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 m。③治疗性步行:上述要求均不能达到,但可借助矫形器进行短暂步行。 (6)轮椅训练 患者驱动轮椅向前行驶时,首先提肩,屈肘,手握在躯干垂直线靠后方位置的手轮圈上,然后伸肘,用大鱼际和拇指指腹抓住手轮圈向前下方推动,手在手轮圈上用力的距离劲量长一些,由拇指腹最后离开手轮圈,手离开手轮圈后,两臂两手立刻放松。颈椎损伤患者大多四肢瘫,手指无抓握能力,只能用手掌或虎口部位接触手轮圈来驱动轮椅,颈6以下患者,肱3头肌有力,可以做伸肘动作,带防滑手套,两手手跟靠压在手轮圈的外侧同时两臂要向内侧夹紧,胸大肌,背阔肌用力,然后伸肘向前下方用力。 腰段以下患者,驱动轮椅时可躯干前屈,配合两臂一起向前下方用力,两手离开手轮圈后,屈肘提肩的同时,躯干随之向上抬。 (7)生物反馈的应用 运用生物反馈技术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自主运动功能。 (8)功能性电刺激 运用功能性电刺激可克服肢体不动的危害,使肢体产生功能性活动。脊髓损伤后易于产生深静脉血栓,电刺激小腿肌肉可减少发生的危险。功能性电刺激可产生下肢功能性活动,如站立和步行。 (9)理疗因子的应用 应用超短波、紫外线等理疗可减轻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10)康复工程: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来练着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11)作业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
脊髓损伤使用步行矫形器的条件
2008-10-05 18:24
脊髓损伤患者使用步行矫形器的条件 1.患者心理状况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悲观失望都是使用步行矫形器的不利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恢复欲望、明确康复目标、主动配合相关训练,是患者成功装配步行矫形器的关键。 2.脊髓损伤水平截瘫步行器的应用还要根据脊髓损伤的损伤水平,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由于臀大肌、髂腰肌均无功能,无法控制骨盆,躯干不能直立,对这类患者可使用RGO、ARGO、IRGO或walkabout可帮助患者做功能性步行,至于步行矫形器应用平面不同的文献均有不同的报道.但T6以上的高位胸髓损伤患者应慎重,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型、上肢的力量、躯干的控制能力及腹肌的力量等因素综合考虑。 3.脊柱稳定性脊柱稳定性是应用步行矫形器的关键,创伤后脊柱的稳定受到破坏,外科固定和复位是必须的。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影像学和脊柱稳定性评定,必要时要增加相应的外固定。 4.患者的身体素质应用步行矫形器步行比正常人消耗的体力大,患者应有较好的臂力、心肺功能、体重适当、平衡及独立床一椅转移、下肢没有明显的畸形和挛缩。 5.脊髓损伤使用步行矫形器禁忌证及慎用者年老、体弱、严重关节屈曲挛缩,严重压疮、髋关节脱位、上肢肌力受限者,心肺功能不全或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截瘫患者。
脊髓损伤后恢复期康复方案
脊髓损伤后,患者的部分肌肉丧失了活动能力,它必须使用其尚有功能的肌肉完成活动,从而自立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要求正常的肌肉能够代偿无活动的肌肉的功能。这样,这些肌肉必须有更大的肌力及柔韧性,关节有更大的活动度,患者还必须掌握相关的技术,这就是恢复期康复的内容。因此,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脊柱固定良好,并能离床坐在轮椅上2小时或以上,即可以开始系统康复。
康复目标
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通常是以生活自理、在轮椅上独立和步行为目标的。
生活自理
脊髓损伤的患者绝大多数不可能达到健全人的生活自理程度,因此对脊髓损伤的患者而言,所谓生活自理是指不需要依赖他人和特殊的辅助器具来完成床上活动、穿脱衣服、个人卫生、大小便、阅读、书写、使用电话、使用钱币、操纵电器开关、使用普通的轮椅及穿脱下肢矫形器等。
在轮椅上 能顺利地操纵普通轮椅,完成从轮椅到各生活空间的转移。
步行又可分为功能性步行和治疗性步行,其特点如下:
①功能性步行:a.安全:不用他人帮助与不需要害怕跌倒;b.姿势基本正确;c.不需用笨重的助行器;d.行走时注意力不需要全部集中到步行上而影响其他活动.e.较不费力,有一定速度和耐力,一般可以连续走5分钟,并走550米以上。功能性步行根据步行能力又可分为社区步行和家庭步行。社区步行指有能力在家庭周围活动,一般需要达到:能终日穿戴矫形器;每次至少连续行走900米以上;能独立上下楼梯。如每次行走达不到900米则为家庭功能性步行。②治疗性步行:仅能用步行器或双拐作短暂的步行。此种步行虽无实用性,但可以给患者走的感觉,从而给病人巨大的心理支持,并可避免或减缓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如压疮、肌萎缩、骨质疏松等,因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不同的损伤水平可以达到的康复目标不同。一般来讲,从生活自理角度看,C7损伤患者基本能自理,C7以下完全自理、C7以上只能部分自理或不能自理。从步行功能看,T3~T12损伤可完成治疗性步行,L1~L5损伤可完成功能性步行。
不同水平的康复治疗
C4及C4以上患者
这些病人四肢肌、呼吸肌及躯干肌完全瘫痪,离开呼吸机不能维持生命,因此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应做以下训练:①呼吸功能训练:此类患者由于呼吸肌大部分受损,呼吸功能很差,应加强呼吸肌训练,方法是做深呼吸、大声唱歌及大声说话。②被动运动与斜床站立:为预防四肢关节僵硬,每天都应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一般每天关节活动10~15分钟,每天至少一次。此外,为减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应每天使盅者有一定的站立时间,如采用斜床站立。③训练患者用舌或颏开关环境控制系统(ECU):C3或Cs以上平面损伤的患者由于膈肌瘫痪,患者的肺活量小于1000mL,需要呼吸机维持生命。这样的病人只有头和舌还能活动,因此当他们需要乘坐轮椅活动时,必须乘坐用舌或可控制的带有呼吸机的电动轮椅,应尽快教会和训练患者依靠舌或颏来控制轮椅。④训练患者使用头棍或口棍:这样的患者头和口仍有一定的活动功能,因此可以训练他们用口棍或头棍来操纵一些仪器和做其他活动,如写字、翻书页、打字、拨电话号码或触动一些仪器的键来操纵仪器等。C4患者由于能完全控制头部,因此使用口棍更完全和自如。
C5患者
这些病人膈肌功能存在,肺活量超过1000mL,因此不需要用呼吸机,但体力和耐力差。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无功能。上肢前臂、腕、手的活动丧失,只有三角肌、肱二头肌尚有功能。因此他们有可能完成相当一部分的转移活动,但一般都需要用滑板。也可以完成一些垫上或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垫上移动等,但均需利用床栏、吊环等的帮助。利用一些辅助器具,有可能完成进食、个人卫生的一些动作。总之,此类患者不能自理生活,需要大量的帮助。对这些患者的康复训练有:①使用矮靠背轮椅。在平地上自己驱动,注意训练患者坐在轮椅上的耐力。②学习使用和操纵轮椅。年轻、残存肌力强的病人可以使用手轮圈上有凸出把手的轮椅,而大多需要使用手控电动轮椅,老年体弱者则需气控轮椅。③学会使用系于轮椅靠背柱子上的套索进行前倾减压。④学会使用多种支具。如学会使用前臂平衡支具。前臂平衡支具不仅是一种支托手的工具,而且使肘的水平运动变得容易,前臂的活动范围也较大,因而像C5这样三角肌只有Ⅱ~Ⅲ级肌力的患者利用它可以完成手到口或头的动作。还应学会使用有棘轮机构的腕手支具或外动力支具抓拿物品。⑤床站立:长期坐卧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压疮、骨质疏松等,因此应让患者在斜床上站立。一般从30。开始,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以上,每三天增加15。,直至能直立为止。⑥残留肌肉肌力训练:训练肱二头肌、三角肌可以用套袖套在前臂或上臂,通过滑车重锤进行训练。如果有条件使用cybex等速运动训练仪效果更好。⑦耐力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耐力训练包括心、肺系统的耐力训练和残留肌力的耐力训练两个方面。对心、肺耐力的训练必须达到最大摄氧量的75%以上水平才有效。对四肢瘫的患者一般粗略估计心率应达110~120次/分,且达此心率的时间不宜小于10分钟,一般每次训练时间10~60分钟。
C6患者
此类患者上肢手的功能丧失,不能伸肘、屈腕,但可以屈肘、伸腕。下肢和躯干完全性瘫痪。肋间肌受累,呼吸储备下降。但这些患者已经可以完成身体的转移,通过训练有可能学会独立生活所需要的多种技巧。因此这些病人可以部分自理生活,需要中等量的帮助。以下训练适合此类患者:①使用轮椅的训练:这类患者能在平地上驱动轮椅,可以在轮椅轮上缠橡皮条和戴防滑手套以加大摩擦力。还有很多人可以通过较小的障碍物,如轻度不平的地面或标准公共斜坡。在使用轮椅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练习单侧交替地给臀部减压,以防止压疮。一般每15~20分钟一次,每次升起15秒钟。②训练患者穿改制过的简单的衣服。③学习使用腕驱动抓捏支具完成写字、抓取等一些生活自理动作。④转移训练:积极进行床一轮椅等的各种转移,如将上肢屈肘勾在头上方的三角框架或横木上,悬起臀部再转移至其他地方。
C7患者
上肢的上臂或前臂功能正常,但手的灵巧性欠佳。下肢完全性瘫痪,躯干控制无力,呼吸储备仍较低。上肢的很多肌肉都有神经支配,能使他们很容易学会和进行很多动作,因此此类患者一般情况下在轮椅上可以完全独立,平地上可以独立操作轮椅,在床上可以自己翻身、坐起和移动,可以自己进食、穿脱衣服和做个人卫生,能独立进行各种转移。为使病人生活自理,应尽早开始以下
训练:①减压动作训练:坐位或轮椅上每隔0.5~1小时撑起身体一次,每次15秒钟,以防止压疮发生。②独立自如地使用轮椅并进行各种转移。③独立进行大小便训练。
C8~T2患者
这种病人上肢功能完好,下肢瘫痪,躯干无控制力,呼吸储备也不足。因此,这些病人可以独立完成床上活动、生活自理、轮椅转移,可以驱动标准轮椅上下马路镶边石,即用后轮以保持平衡,能独立处理大小便,能进行轻的家务劳动等。总之,此类病人生活能自理,在轮椅上能独立,可从事坐位但不能行走。为帮助病人达到这一目标,应进行以下训练:①训练和增强上肢肌力和手的功能:可以通过使用哑铃、拉力器等各种器械进行训练,训练时除了注意肌肉强度的训练外,还应注意肌肉耐力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的生活能力,也为其他康复提供了条件。②训练轮椅操作技术:在平地驱动轮椅对于此类病人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训练他们还可以驱动轮椅上下马路镶边石,从而进一步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应训练患者在后轮椅上保持平衡,然后才能训练上下马路镶边石。③用后轮保持平衡:先在治疗师的扶助下按照下列步骤练习:治疗师把患者放在平衡位,向前驱动使轮椅进一步后倾,向后驱动使轮椅直立运动。反复练习,成功之后再在治疗师不接触的保护下进行练习,指导患者掌握这一技巧。④独立越过马路镶边石:驱动轮椅上台阶有静止和用冲力两种方法。静止位上台阶应在掌握了后轮保持平衡后才能进行,病人面对镶边石,并离其数厘米远,使轮椅保持后轮平衡,从而将前轮置于镶边石上,稍后退使前轮推倒镶边石边缘,双手置于驱动轮的恰当位置,向前驱动完成越上镶边石的动作。用冲力上台阶的方法与静止位基本相同,但难度较大。下台阶的方法与上台阶相反,应背对台阶,后轮后退至台阶的边缘,然后缓慢控制后轮下降,再转动轮椅把前轮从后台阶上放下。
除以上所述外,其他训练,如坐位撑起练习,转移训练(不使用滑板),斜床站立等仍需继续进行。由于患者可以从事坐位工作,应及早开始适宜的就业前训练。
脊髓损伤后的早期处理
(2007-09-11 07:00:24)
转载▼
标签:
健康/保健
一.现场处理:保持脊柱稳定!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若出现腱反射和肛门括约肌张力消失,即提示有脊髓损伤。
二.手术治疗:椎管减压术,骨折固定术。
三.药物治疗:类固醇激素、渗透性利尿剂、神经节苷脂。
四.康复护理:
1、床和床垫:脊柱不稳定者用动力床;脊柱稳定者可用减压床或气垫床。
2、翻身:2 h一次,身体呈轴线翻身,防止出现脊柱扭转。预防褥疮。
3、体位:平卧或侧卧位,全身均匀与床接触,踝关节保持90度。
4、用中性肥皂梳洗,大小便后会阴要经常清洗,保持干爽。
5、高位脊髓伤后出现呼吸困难,排痰差,故要经常扣背。
6、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到半卧位到坐位,床倾斜的高度逐渐增加。
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进食的食物要宜消化,高营养,含必须的蔬菜,防止便秘。饮水量2000ml,4-6h排尿一次(导尿管排放)
六.心理治疗:几乎所有患者有心理障碍,故开始治疗时必须做好心理康复工作。
脊髓损伤后恢复期的康复训练
(2007-09-11 07:01:46)
转载▼
标签:
健康/保健
康复训练的目的:在身体情况允许时,最大限度地使用具有运动功能的肌肉,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把残损程度降到最底水平,达到最大程度的适应、独立,逐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分期: 1.卧床期:
(1)采取正确体位、按时翻身以防褥疮。
(2)高位截瘫者,应加强呼吸训练、加强排痰功能以保持肺部通气良好。(3)对丧失功能的躯体应采用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强直,维持各关节活动度近正常范围。
(4)对有运动功能的肢体,在不影响脊柱稳定时,一定加强主动运动以保持和正强、残留肌力。
2.坐位期:
(1)支撑、减压、移动动作训练。
(2)体位变换、转移;坐位平衡训练。
(3)轮椅基本操作训练。
(4)生活自理训练。
(5)加强全身和尚存肌肉的肌力和耐力训练。
(6)同时继续卧床期的训练。
3.站立期:
(1)站立床站立训练。
(2)站立架内站立训练。
(3)平行杠站立
(4)扶双拐站立。
(5)平衡训练
(6)同时继续卧床期、坐位期的训练。
4.行走期:
(1)借助各种类型的支具做行走训练。
(2)同时继续卧床期、坐位期、站立期的训练。
注意事项:
(1)家属积极参与;
(2)心理康复贯穿始终;
(3)防止副损伤。
脊髓损伤患者的卧床期康复治疗
(2007-09-11 07:03:33)
转载▼
标签:
健康/保健
一.保持正确体位
目的:保持骨折部位的正常排列;预防褥疮;预防关节、肌腱挛缩、强直。
方法:
1、仰卧位:
(1)双肩向前,肩下可垫一足够高的枕头,防止两肩后缩;
(2)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的枕头上,肘伸展,腕关节背屈约45度,手指自然屈曲;
(3)双下肢之间放一枕头,以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膝关节伸展,双足底用足板抵住,以防足下垂。
2、侧卧位:
(1)双肩向前,呈屈曲位;
(2)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上侧的前臂放在胸前的枕头上,腕关节自然伸展,手指自然屈曲;
(3)躯干后部放一枕头给予支撑;
(4)下侧的髋膝关节伸展,上侧髋膝关节屈曲放于枕头上;
(5)踝关节自然背屈,上侧踝关节垫在枕头上。
二.呼吸训练
目的:防止发生肺内感染,肺不张,增加肺活量,清除痰液,保证呼吸道通畅。
方法:
(1)吸气训练:用手掌轻压患者胸骨下面的部位,以训练患者用膈肌吸气动作。
(2)呼气训练:用手掌轻压患者上腹部,待吸气结束时松手,以代替腹肌的功能。
(3)平时可练习喊声、唱歌、吹气球等
三.被动运动
目的: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肌腱挛缩强直,维持各关节活动度近正常范围。
要求:动作轻柔、缓慢;要在无痛范围内;从近端到远端;全运动范围。
注意:
(1)髋关节外展小于45度;髋关节的内旋、外旋要在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90度时进行。
(2)膝关节不要过伸;被动屈膝时要同时外旋髋关节
(4)当患者下端胸椎或腰椎骨折时,作屈髋屈膝动作要防止使其腰椎活动;(5)对颈椎损伤者,避免同时屈曲腕关节、手指关节。
四.增强肌力训练:背阔肌、肩肌、胸肌、上肢肌、腹肌等主动、抗阻训练。
五.翻身训练:
1、颈部损伤患者翻身动作:头肩向前屈,双下肢交叉,左下肢置于右下肢上方,双上肢迅速从左侧甩向右侧。
2、胸腰段损伤:同上或利用上肢肘和手的支撑翻身。
脊髓损伤患者的坐位期康复治疗
(2007-09-11 07:04:34)
转载▼
标签:
健康/保健
一.坐起训练:
1、颈6损伤患者坐起训练:先向左侧翻身-->左肘支撑-->双肘支撑-->使右肘伸展支撑-->再左上肢
支撑,完成起坐动作。
2、胸10以下:先双肘后双手,在坐起。
二.坐位训练:
1、长坐位平衡训练:双手支撑-->单手支撑-->独坐静态平衡-->动态平衡。2、支撑减压训练:用双
上肢支撑抬起臀部。
3、长坐位移动训练:用双上肢支撑向前或向侧方移动。
4、床边或轮椅坐位平衡训练:同1。
三.转移动作训练:床< ="=">轮椅< ="=">坐便之间的转移
1、利用滑板;
2、利用上方吊环;
3、侧方转移;
4、平行转移。
脊髓损伤患者的站立期康复训练
(2007-09-11 07:05:44)
转载▼
标签:
健康/保健
一.站立的作用:
(1)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2)防止下肢发生关节挛缩;
(3)减轻骨质疏松,防止发生骨折;
(4)减轻痉挛;(5)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
二.起立床站立:适应于颈部损伤的患者或其他部位损伤后早期的站立。先从30度角开始,每天2次,每次约40-60分钟。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增加角度,直到直立为止。后期可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动,以增强上肢肌和躯干肌的功能。
三.站立架内站立:保持身体挺直,防止头前屈、髋、膝屈曲。每天2次,每次2小时。
四.平行杠内站立:固定好髋关节、膝关节。逐渐增加站立能力。
有关助行器和轮椅的操纵
(2007-09-11 07:06:50)
转载▼
标签:
健康/保健
一.助行器:
杖:手杖、臂杖、腋杖
助行架:步行式、轮式。
基本按照平行杠的步态训练。大多数患者需要下肢支具固定下肢。
二.轮椅:对于大多数患者操纵轮椅的要求是:前进、后退、拐弯、上下坡路等但对于较年轻的患者,为了更好的提高自理能力,需掌握一些技巧,如:后轮行驶,上下路沿等。
三.注意:练习时要有专人保护。
脊髓损伤后的行走训练
(2007-09-11 07:10:32)
转载▼
标签:
健康/保健
一.平行杠内行走训练:(损伤部位高的患者需用长支具固定下肢)
1、摆至步:患者双手沿平行杠前伸出距脚约10-20厘米,身体前倾,提起双脚,向前摆动,使双腿落在
手的后方。
2、摆过步:基本同上,但双腿落在手的前方。要求患者上肢功能良好,有力。在摆动过程中,头部伸展
、双肩后缩、髋关节过伸、肘伸展、双肩内受。
3、四点步态:右手-->左脚-->左手-->右脚
二.移动式助行架行走训练:手推助架,缓慢移动下肢,需有人保护。
三.拐杖行走训练:同平行杠训练。
四.上下楼梯训练: